官网您好,欢迎访问贵阳修文北大新世纪贵阳实验学校
德育之窗

“为什么非要我发火,孩子才听话?” 三招帮你解决这个问题

时间:2021-12-28 16:01:02来源: 作者: 点击: 0次
“我也不想吼孩子,可好好说他听不见啊!”这是一位妈妈在聊起孩子教育问题时的抱怨。很多父母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当你心平气和地催促孩子洗漱、睡觉、上学、写作业....

“我也不想吼孩子,可好好说他听不见啊!”

这是一位妈妈在聊起孩子教育问题时的抱怨。

很多父母都会遇到这种情况:

当你心平气和地催促孩子洗漱、睡觉、上学、写作业......费尽口舌,孩子往往无动于衷,唯有疾声厉色,孩子才磨磨蹭蹭地动起来。

网上有人将其总结为:“吼叫依赖症”:吼越大声,孩子就越老实。

这种互动模式,在很多家庭里都很常见,让我们在繁忙的工作和家庭琐事中身心疲惫。

这让家长不禁思考:“为什么我只能用怒火才能让孩子配合?”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讨论这个令无数家长头疼的问题。

 

孩子“听不见”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真听不见”,另一种是“假装听不见。”

01

真听不见

看到这个结论,家长朋友们可能会觉得难以置信,孩子怎么可能真听不见我说什么呢?

其实所谓的“真听不见”是孩子听觉注意能力没有跟上来。

听觉注意能力弱的孩子最明显的表现之一就是眼神“飘离”、家长说的话通常跟“耳边风”似的、有时候看似在认真听,可是眼神呆滞,边听边想别的事情。

这类孩子不是故意不听话,而是听觉注意力没发展好,他对外界的声音刺激不够敏感,容易跑神、发呆。

“真听不见”还会发生在那些过于专注的孩子身上,他们往往还不能有效分配注意力。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尤其是学龄前的儿童,他们很难做到“一心二用”。特别是在他感兴趣的事情上面,比如当孩子正在认真玩积木,你在旁边跟他说话,孩子就很容易忽略你的话。

 
这是注意力分配问题,它是指孩子在某一时间内,把注意力支配在不同的事物上,比如有的孩子能够一边看书,一边听歌;有的孩子能够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等等。

这项能力需要后天培养,在孩子成长的早期经历中,这种“听不见”现象很正常,稍加训练就能培养起来,家长面临更大的挑战是孩子“假装听不见”。

02

假装听不见

“假装听不见”是孩子对父母的一种无言反抗:“你让我做的是我暂时不想做的事情,所以我就当没听见,等不得不做的时候再说吧。”

这种现象出现的诱因有很多,比如:

  • 不重视和关心孩子内心想法

  • 喋喋不休的唠叨

  • 家长态度太强硬,居高临下的命令太多

  • 平时吼叫次数太多,给孩子养成了习惯

  • 家长的原则很容易被打破,让孩子认为有可以磨蹭的余地

  •        ......

其中,让孩子“听不见”最关键的原因一是唠叨,二是父母没有守住底线。

先说唠叨。

愤怒,在人际关系中应当被”珍惜“着使用。

它代表了你对当下发生的事情的不满,表达了你的立场和底线,偶尔的厉色可以让人重新正视你的表达。

但大多数家长的问题,是太过频繁地利用这一点来让孩子听话,最后变成了唠叨+吼叫。

朱自清在《沉默》中这样一句话:“你的话应该像黑夜的星星,不应该像除夕的爆竹——谁稀罕那彻宵的爆竹呢?”

唠叨,不仅让孩子对你的反复催促产生依赖,而且也在削弱父母话语的权威,有的孩子还会选择性“屏蔽”,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最后就变成“彻宵的爆竹”,任你怎么吼,都引起不了孩子的重视。

再来说底线问题。孩子不听你的,是因为你太好说话了。
 
有的父母可能会反驳:“我天天凶他吼他,就是为了让他听话,我还好说话?”
 
其实,好不好说话的本质不在于音量,而是原则。
 
曾经有一位家长朋友向我咨询:
 
“孩子完全不听话怎么办?同一件事每天催800遍都不够,真的太累了。”

这样的孩子问题出在哪呢?

这个家长不是没有给孩子定过规矩,也不是没对孩子凶过,但是孩子经常耍赖,家长因此动摇,最后都由孩子去了。

比如催孩子睡觉,催他几句之后,自己该干嘛干嘛,过了半天看到孩子还在沙发上,重新用更大的声音催.......
 
时间久了,孩子就知道看妈妈的脸色和音量做事,妈妈歇斯底里之前,他知道,他还有时间和余地去做自己的事情。
 
底线只有守住了,才能算得上底线。
 
一旦我们主动给了空子让孩子钻,最后就变成文章标题所写:“非要我发火,孩子才听话。”
 
03
如何应对这种现象?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不用吼,孩子还愿意配合你呢?

给大家三点建议:

1.善用肢体语言,保证孩子看着你的眼睛再说话

对于听知觉有问题的孩子,需要通过一些有效的学习和训练来提高听觉注意能力。

比如可以多让孩子认真听某种声音,听一听,辨一辨,还可以和孩子玩玩听觉注意训练的小游戏。

同时家长要善用肢体语言,在表达之前,要保证孩子的注意力在你身上,不妨轻拍他的肩膀,等到孩子看着你的眼睛,才与他说话。

这样的举动让孩子无法逃避你的话,提升亲子之间的沟通效率。

2.你要守住底线,孩子才会有纪律

家长们都知道,只要孩子遵守规矩,教育就会变得简单很多。
 
问题是规矩太难贯彻执行了。
 
其实,规矩能不能立起来,全看父母是否能从最开始守住底线不动摇。
 
拿孩子睡觉的问题来说,到了时间,我们就可以做入睡准备,关掉电视,拿走手机,洗漱完就躺下。
 
如果孩子哭闹,你也不要焦虑,随他哭一会,你只用陪在他身边,甚至可以抱抱他:
 
“我知道你还想玩,你想哭就哭吧。但是到了点就该睡觉,这是这是我们定下的规矩,哭也不能改变。”
 
只要你一开始能坚持执行,时间久了,不用你提醒,他就知道该睡觉了。
 
慢慢你会发现:当你坚守自己的底线,你也能得到孩子的信任和尊重。因为他知道,爸爸妈妈既然说清楚了规则,就不会改变,他便不会再耍赖。
 
这种规矩早早坚持是最好的,否则,越晚父母就越心累。
 
3.调整说话的方式和语气,让孩子心甘情愿地跟你合作

想让孩子听我们说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合作。

所以表达的方式和语气很重要,如果你的表达多一些温度,效果出人意料。

简单来说,多用陈述性的表达,描述看见的事实或者问题,并提供合适的建议,你越是平和、坚定,孩子可能越愿意与你合作。

举例来讲:孩子玩完积木不收拾,比起:“你每次都是这样给我添麻烦!一点小事都做不好!”

我们可以简简单单地用一个词提醒孩子:“你的积木!”

或者提供一个选择:“积木乱放容易弄丢,你可以把它们放进盒子里或者堆成型放在架子上。”

再或者描述你的感受:“我刚刚整理完客厅,看到积木又把这弄乱了,妈妈很难受。”

总之,遇到问题,不要总是沉浸于自己的愤怒之中,把孩子变成我们的敌人,而是应该以合作的心态共同解决问题。

亲子之间的沟通品质决定了亲子关系的品质,特别是说话的语气。

吼叫总归不是最佳的沟通方式,只有方法对了,你的话,孩子才能听进去。

希望今天这篇文章能对大家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