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网您好,欢迎访问贵阳修文北大新世纪贵阳实验学校
教学科研

孩子被打了,该不该鼓励他还手?听听专家怎么说

时间:2022-01-14 11:50:07来源: 作者: 点击: 0次
家事国事天下事,虽然事情不同但是往往可以折射出当事者共同的心理状态。
我不是一个特别喜欢关心国家大事的人,但是对于事件当中当事人的反应却很感兴趣。
前一段时间中印边境
家事国事天下事,虽然事情不同但是往往可以折射出当事者共同的心理状态。
我不是一个特别喜欢关心国家大事的人,但是对于事件当中当事人的反应却很感兴趣。
前一段时间中印边境之争,一度发展到要擦枪走火的程度,但是最后还是有惊无险的解决了,且未“有辱国格”。不禁为中国政府的智慧和坚忍而喝彩。
 
在这个过程当中大量的网民斥责中国政府的态度软弱无能,有辱国格,总是希望和印度干上一仗。这种想法是一种脱口而出的不经理性思考的想法,折射出来的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积贫积弱造成的屈辱感:认为自己不还手就是怯懦,印度是有意在侮辱和挑衅我们。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
 
国家大事是这样,家庭教育当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前一段时间谈到孩子在幼儿园、小学被欺负,孩子们之间发生了碰撞、摩擦,孩子被打了,家长们各有各的反应和处理办法,折射出来的也是父母们不同的生命境界。
 
 
 
第一种是反击说,坚决打回去

很多爸爸们都是持这种看法,因为不反击就意味着懦弱,会养成孩子无能的性格,以后就会总被人欺负。控制这种看法的背后的心理机制就是无能和屈辱,总是觉得在发生冲突的过程当中别人一定是故意轻视并且欺负我的。家长们可能在童年也有过被欺负的不愉快经验。
 
8岁的华华回到家嘴唇肿肿的,眼里含着泪水。爸爸问是怎么回事,孩子说是在学校被同学的手挥到了。爸爸说:什么?他敢打你!你为什么不能打他?明天去学校也给我把那个同学的嘴打肿。孩子委屈的解释说:其实他不是故意打我,只是我们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发生了争执,他一激动就挥了一下手不小心碰到了我。虽然华华一再解释,爸爸仍然觉得他是软弱无能的。

实际上持这种看法的父亲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对于提出自己的要求和意见往往都是胆怯的,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值得被重视,他人总是会轻视我。所以说好斗往往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第二种是寻求规则和权威的保护

寻求此种解决方法的家长背后可能有两种不同的心理机制:

1、我自己是无能的,不能为自己争取合法权益,所以只能诉诸权威和强有力者。
幼儿园中班的芸芸回到家之后向妈妈哭诉说:班里那个叫毛毛的小男孩总是欺负我。老是推我。妈妈说:哎呀,她这么坏,那怎么办呢?你也打不过他,你明天告诉老师去,让老师来收拾这个坏家伙。
或者还有家长有这样的反应:你们班上有没有很厉害的同学,你和他做朋友让他来保护你。

2、暴力是不好的,规则是对所有人的保护,如果大家有委屈都打来打去这个世界不就乱了吗?所以诉诸规则、法律才是好的选择。

父亲对孩子说:“他打了你是他不对,他太野蛮。我们如果也还手去打他,那么我们不是和他一样了吗?如果大家都这么打来打去不讲道理,那这个社会就乱了。”、“可以义正辞严的告诉他你的感受和态度,如果他一味的不讲理,那就告诉老师和学校,让老师和学校来处理这件事情。”
 
第三种做法是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锻炼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持这一招的家长往往是懒惰的或者不知所措的家长,因为他们不知道哪一种方法是对的也不知道自己该采取哪一种方法去教育孩子,最后就来了一个人本的借口—尊重孩子自己选择。
 
我的孩子和同伴发生矛盾的时候我总是第一时间不干预的,我相信孩子有她自己的解决办法。前一段时间我的孩子不知道怎么才能让其他小朋友喜欢他,因为小姐姐们总是不喜欢他。最后他选择了给小姐姐们提鞋子,才融入了这个团队,我觉得这就是她的生存之道。
 
我的孩子自从和班里最凶的小朋友交上朋友之后,班里那个经常欺负他的那个孩子再也不欺负他了,因为他有了一个牛叉的靠山。我觉得这个就是孩子的智慧。
 
很显然上面的两种应对方式一种是讨好另外一种是依附强大者,这两种生存方式对孩子的人格发展都是不利的。没有家长的指导,孩子未必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且会让孩子感受到不被支持的恐惧。
 
教育孩子彰显的是父母自身的生命境界

教育孩子各有各的道理,没有所谓的对和错,但是有境界的高低。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你教出来的一定是你自己的孩子,不会是别人的孩子。
 
观念本身无所谓对错,因为所有的观念的形成都是建立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之上,从小被欺负的家长觉得自己是无能的,遇到孩子被欺负的时候也会觉得孩子不反击也是无能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家长是在用自己过去的经验告诉孩子:在这个世界你是容易被欺负的,你要反击或者你在对抗恶的时候是无能的,只能寻求强大者的保护。
 
孩子由此复制了父母关于社会和人际关系的认知,成为和父母类似的人,用着类似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就好比父母认为这个世界是危险的,人不能轻易相信,这个观念传递给孩子,孩子在今后的人际交往中也会变得谨慎内敛。
 
所以与其说是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不如说有健康的生命境界
人际关系的基本规则由父母教给孩子:

小孩子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4岁左右的孩子经常会发生冲突或者动手的现象,可能是玩的不开心也可能是因为争夺玩具。抢玩具的孩子不知道如何礼貌的请求他人将玩具借给自己玩,被欺负的孩子也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委屈和坚持自己合法权益。
个子大、凶一点的小朋友往往是占便宜的。这个时候抢人玩具孩子的父母遇到类似情况就要严肃的批评孩子的行为,让孩子给人道歉并且学会尊重其他小朋友。这个是父母的基本的待人接物的素养,如果觉得自己孩子抢了人东西就觉得“能干”、“有活力”那就太糟糕了。
 
被欺负孩子的父母遇到这种情况第一件要做的事情还是要安抚孩子的情绪,因为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次事件,孩子的情绪上是受伤的。其次父母要弄清楚事情的原委,两个孩子抢夺一个无主的玩具,孩子落败了被推搡了。还是属于孩子自己的玩具在玩耍的过程中被其他小朋友抢了。
 
抢夺无主的玩具可以采用契约的方式去解决,比如大家一起来商量一下谁先玩,谁后玩,或者大家一起玩。人类社会毕竟不是动物社会,不遵循弱肉强食的原则,大家讲的是合作共享。
 
如果是孩子自己的玩具被抢了则可以鼓励孩子下一次的时候不卑不亢的表达自己的意愿。我曾经做过幼儿观察,发现有一个叫彤彤的3岁小姑娘就做的很好:

一起玩耍的兵兵要抢她的玩具,小姑娘义正辞严的护着自己的玩具说:“这是我的玩具,如果你要玩,请你和我借,如果我愿意才能给你玩。”兵兵不听还是要伸手过去抢,彤彤就躲着他,一再告诉他,你不能抢,你要向我请求才行。
 
大一点的孩子要懂得社会契约的意义

对于已经进入小学的孩子要懂得社会契约的意义,学校有校规、国家有法律,人与人之间有交往的规则。
首先父母自己要清楚所谓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快意恩仇”并不是个好办法。小学阶段的孩子经常因此而打的不可开交,因为你的牙和我的眼不对等。在情绪和快意恩仇的世界里是没有公平和解决事情的契机的:

二年级的小毛和小雨打得不可开交。一开始的时候不知道因为什么小毛打了小雨一拳,小雨说:“你说就说呗干嘛打我,不行!我得还你一拳。”小毛也承认了,可是小雨这一拳他觉得打的太重,觉得不公平,我要再还你一拳轻的。于是两个孩子因此你来我往,越打越激烈最后打得鼻青脸肿。

所谓的社会契约就是为了避免大家最后打的不可开交,所以大家把诉诸武力的权力让渡给规则,在成人社会是法律,在孩子的世界则是校纪校规。所以当遇到此类的事情的时候寻求老师和学校的公正处理并不是懦弱的表现。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理性的处理问题才是真正勇敢的表现,体现出孩子的自制力。
 
义正词严的表达你的要求和感受

当孩子别其他小朋友欺负或者打了,父母可以鼓励孩子义正词严的要求肇事者道歉。大部分情况下只要不是遇到无赖,这种方法总是有效的。因为社会规则、公正、道义,多多少少都会在每个孩子内心留下印象,当你态度严肃、坚定,要求侵害者道歉是可行的。除非这个侵害者无廉耻或者他肯本不觉得自己是在侵害。
 
小学阶段老师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也不是把打人的孩子抓过来揍一顿,其实也是讲道理,只不过老师作为成年人他的态度要比孩子坚定和严肃,所以能促使打人的孩子心虚认错。所以外交部发言人的语气强硬并非是在耍嘴炮,这种义正词严的谴责和敦促,只要对方心存心虚,多多少少会引发良心上的不安。
 
义正词严更加重要的是表明一个明确的态度,即:我对你这样的做法是不满的,并且要求你道歉,你应该道歉。当然如果你不道歉是你的问题,你不遵守规则以及野蛮无理,错并不在我。这是对公平和规则坚持的勇气,这种坚持并不需要用暴力来达成。
很多父母觉得这样的办法是无效的,或者是愚蠢甚至是可笑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一部分的家长内心深处觉得自己是无价值的,他的话不会引起他人的重视,自己被伤害了就算提出来也会得到羞辱和嘲笑。
小编在小学的时候遇到一位女同学就是一个很好的正面典范:

该女同学在学校因为没有做作业被老师打了,女孩很生气,对老师说:“这位老师,我不做作业是我的错,我忘记了。可是你并没有权利打我。作为一个老师应该爱护和关怀学生,学生有错应该是教育指导,怎么能打呢?你要向我道歉!”最后这位老师在课堂上被弄得哑口无言很尴尬,道歉也不是,继续坚持也不是。

可见这位女同学在家庭当中就养成了很好的习惯,对于不公正的行为敢于坚定的反抗到底,即使是面对的是老师这样的一个权威也是不卑不亢。虽然老师最后没有道歉,但是至此以后也再也没有打过这位同学。

归结结底取决于父母自身的心理状态

孩子被欺负或者被打不是个问题,父母缺乏解决之道却将这个本来不是问题的事情变成了一个问题。所以父母们除了学习正确的家庭教育的方法之外还要在个人成长上花一些功夫才是。

一个充满火药味的父母总是希望把自己的人生信条传递给孩子:你要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而这个世界的真相并非如此。
一个内心深处缺乏自我价值感的父母是教不出敢于坚持自己合法权益的孩子的。孩子会学习和父母一样的隐忍或者依附强者。
一个面临暴力和欺凌而感到害怕退缩的父母当然希望是孩子最好能够自己探索、解决这类的事情,不要引起他的恐慌和不安。